2017/5/5

|講座|筆觸的建構延伸-Morgan O'Hara


今天在學學參加了一個很棒的座談,講者是藝術家 Morgan O'Hara
她觀察事物在時間中的流動,左右手並用、一次拿著多隻鉛筆的創作
許久沒分享自己參與講座的心得了,實在很喜歡所以決定分享

第一張圖張是她的作品 Office cleaning 在描繪辦公室打掃 
(好像感覺得出來她想表達的動態)



看過這繪製線條的workshop與她十分有趣的抽象線條作品
讓我於對於Morgan的創作感到很好奇,於是參加了朋友推薦的活動
筆觸的建構延伸-摩根 • 歐哈拉 Morgan O’Hara講座

Morgan先輕鬆的引導我們讀懂她的畫作–
就像是在高處俯視著一個空間,以鳥兒的視角觀察空間裡所有的移動(movement)

這些線條代表著物體移動的時間軌跡



例如 Papermaking 這件作品,幾個方格與線條則代表製作紙張過程中
製紙師傅、儀器和紙張的時間動態而非本體。

在義大利駐村時期,她受邀到一位義大利藏家的家中為他們畫圖
當時主要說著義大利文的主人與絡繹不絕的歐語系賓客,使得
只懂得英文的Morgan有一種疏離感,她就像是個觀察者的存在
看著人們的手勢、動作、移動...於是開始描繪這樣的「非語言溝通」創作

我喜歡其中一段可愛的創作歷程,她曾在義大利的醫院附近駐村,
於是請求讓她能到產房繪製整個接生的過程,作品中呈現孕婦、
家人、醫生還有剛出世嬰孩的動態。


「孩子的線條形狀的部分不是繪製小Baby本身,而是醫師拍打檢視新生兒是否健康的動態

而一年後,那年駐村藝術家們紛紛回到義大利展示作品時,

Morgan就將當時的作品獻給當時的孕婦與已經滿一歲的嬰兒。


她的創作需要大量觀察個體的移動軌跡,這是在柏林創作的側拍,Morgan說:
「薩克斯風手演奏時有十隻手指頭的動態,所以我得用很多隻鉛筆來表現」
即使擁有世界各地駐村的豐富經驗,
40多年來每天每天仍不停的觀察、記錄著。
七十多歲的她為了近期在台灣的展覽,一個月內畫了80多件作品,
創作能量仍十分驚人 !


關於展覽詳情可以點這裡 Nunu Fine Art

講座中,她也分享了自己對於藝術創作的看法與理念
如何建立自己的風格的過程與專注於一項媒材。
「若想要嘗試所有的事情,那就代表著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做到最好」
沒有太華麗的技巧,她也深信一萬小時的練習這件事情。

在台灣展覽期間,有位正在重建整修家裡的爸爸收藏了Morgan的作品
那作品恰巧是多年前她觀察地震後,日本居民重建家園砌磚的過程,
她相信就算擁有不同的背景,來自不同的國家,人們也會分享相同的生活經驗。

|QA時間|

有人提問為什麼會選擇鉛筆這個媒材呢?
M:那是一個很敏銳的材質,我可以一邊專注的觀察,雙手同時繪製著
假設使用墨水的話我可能就得分神去顧一下紙面的狀態。

問她是否會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情感?(是否曾因為觀察物很美,而感覺投入作品中)
M:有些藝術家的作品主要在表現自身的個性,然而我的4000多件作品
全都是建立在尊重、紀錄他人當時的狀態。
她想忠實的紀錄移動而非追求「美」這件事。

另一個人問她,在每件作品底下直接標註繪製的人事時地物的必要性?
M:影像是橋的一端,內容則是橋的另一端,有些人直接透過畫面感受
有些人則透過看註釋瞭解作品。
(我很喜歡她這個說法)

M:記得很久之前有個紐約藝術家朋友買下我的一件作品掛在家中,當他發現
那作品的主題只是「做冰淇淋的人 icecream maker」的當下很生氣。然而,
在過了十年以後,朋友也似乎理解了那作品代表的意義。

有個有趣的問題,是問她如何挑選繪製主題?

M:若要二選一,我會挑選沒畫過的。另外大概也曾有一兩次經驗,
見到了糟糕的舞蹈表演實在看不下去而終止繪畫。



我也曾透過電視畫面來畫歐巴馬(上圖),當然還有現在的川普,不過我會
適時的關靜音而且無法在晚上畫他,聽到那些言論真的會讓我失眠。


在台灣期間,她喜歡觀察豬哥亮(沒錯就是他)的節目,雖聽不懂中文
但她就是會被他的肢體動作和說話的樣子逗笑。
(哈)

最後Morgan笑說,這次講座的提問水準之高,不然之前每次活動
都會有人問她:
「請問妳的鉛筆在哪裡買的?是用什麼牌子的?」
全場大笑。
______________

她的人和作品都帶給我一種直率的感覺,我喜歡Morgan創作的形式
那是一個非常直覺並帶有表演性;紀錄觀察同時又具有互動性的創作
鉛筆線條勾出了層層時間軌跡,那是小人物、小事物所留下的精彩
,生命移轉的堆疊



Morgan O'Hara 的作品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